首页 | > 企业文化 > 文化艺苑 |
贺兰山下画棋盘
五月的贺兰山下带着料峭的风,我蹲在刚浇筑完的储能舱基础旁边,指尖划过水泥表面,忽然想起上个月跟着杨工放线时的场景。那时这片黄土地还坑洼不平,我们扛着全站仪在漫天风沙里走成移动的标点,杨工总说:“小同志,咱们现在干的是给储能舱搭棋盘的活,每一道线都是楚河汉界,差一毫米就得掀翻重来。”
最难忘的,当属浇筑第一座电池舱基础的那天。工人们俯身忙碌,钢筋在他们手中交错、穿梭,如同织就一张严密的钢铁之网。绑扎铁丝的清脆声响,在空气中交织回荡,每一下都似在为这场建设序曲敲下有力鼓点。我紧盯着他们灵活的双手,那些粗粝的手指在钢筋间穿梭,娴熟地拧紧每一处接头,让钢筋稳固成一体。
此时,天色陡然转阴,狂风裹挟着沙尘呼啸而来,瞬间便将施工现场笼罩。能见度急剧下降,短短片刻,五米之外便只剩一片混沌。李师傅却不为所动,眯着眼,双手不停,手中绑扎工具依旧精准地运作着,直至完成最后一处关键绑扎。他直起身,抹了把脸上的沙粒,笑着说道:“咱干这行,就跟种树一样,根基打得牢,上面的‘果子’才能结得稳。”我想这大概就是杨工说的“棋盘精神”,每个格子都得方方正正,容不得半点马虎。
作为一名见习生,我最初总觉得基础建设不如吊装设备威风,直到上周跟着监理检查垫层平整度。二十米长的靠尺往地上一搭,阳光从缝隙里漏出的细光让我心跳加速,原来那些在图纸上冰冷的数字,到了现场都成了需要用钢尺丈量、用水平仪校准的现实。当最后一块垫层验收通过时,监理拍着我们的肩膀说:“别小看这些混凝土基础,将来电池舱往上面一放,就是新能源的‘蓄电池矩阵’,咱们现在搭的,可是连接贺兰山变电站的‘能量格子’。”
站在初具规模的施工现场,远处的风车投下移动的影子,像极了棋盘上待命的棋子。我忽然明白,所谓工程,从来都是由无数个“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细节堆砌而成。历史的齿轮需要每一颗螺丝钉都严丝合缝,而我们此刻在黄土地上画下的每一道线、浇筑的每一方混凝土,都是在为新能源时代的巨轮拧紧第一颗螺丝。风还在吹,但看着眼前整齐排列的基础承台,忽然觉得手里的图纸不再是冰冷的线条,而是一张铺满楚河汉界的棋盘地图,每个坐标点都是等待落子的星位,藏着让阳光驻足、让风沙归位的棋局密码。
明天就要开始准备电池舱的接地焊接了,师傅说接地扁铁要像毛细血管一样布满整个场区,我摸着口袋里磨出毛边的笔记本,上面记满了各种施工规范,仿佛自己不再是单纯的施工者,而是与无数同仁共执一棋的棋手,在新能源这方宏大棋盘上,郑重落下关键一子,精心构建起贺兰山变电站向储能电站稳定输电的坚实桥梁。在这片电力版图棋局中,开辟出一片全新的活力天地,让每一步落子都成为推动新能源事业蓬勃发展的强劲动力。(作者单位:运营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