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中心 > 集团新闻 |
劳模风采|张培佳:盾行大地开拓者
5月22日,甘肃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兰州隆重召开,中铁二十一局轨道公司职工张培佳荣获“甘肃省劳动模范”称号。
十五载深耕不辍,张培佳以坚实步履完成从基层技术员到盾构施工领域技术骨干的华丽蜕变。面对大粒径富水砂卵石、湿陷性黄土等复杂地质挑战,他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在全国多座城市的地铁隧道建设中留下创新足迹。
其研发的“盾构综合穿越技术”突破技术瓶颈,荣获2019年度中国铁建科学技术二等奖。凭借精湛的专业技术,张培佳先后荣获“中国铁建技术能手”“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甘肃省劳动模范”等荣誉,成为新时代大盾构施工领域的技术骨干。
从基层学徒到技术骨干的进阶
2010年,张培佳初入盾构施工领域,面对地下潮湿、机械轰鸣的环境,他一头扎进盾构机的“钢铁世界”,每日提前到岗检查设备关键点,下班后抱着操作手册钻研到深夜,从盾构机的零部件构造到地层应力分析,他用无数个日夜的积累,完成了从“门外汉”到技术骨干的蜕变。用1年时间成长为主操作手,3年晋升为盾构机机长,“盾构机就像我的‘战友’,只有吃透它的‘脾气’,才能在岩层里开出花来。”张培佳常这样形容他与盾构机的不解之缘。
2012年,张培佳迎来职业生涯的早期考验,兰州轨道交通试验段世纪大道至迎门滩区间采用土压平衡盾构施工,这是中铁二十一局第一次盾构施工,也是兰州富水大粒径砂卵石地层第一次盾构施工。这种如同“乱石阵”的地质让盾构机刀盘易卡停、刀具磨损严重。他带领团队吃住在工地,白天采集地层样本,夜晚推演方案,通过上百次参数调整和工艺优化,逐步掌握复杂地质下的盾构规律,通过惰性浆液填充土仓保压、螺旋机注入高稠度膨润土防卡停等系列措施,成功驯服“砂卵石地质”。
针对兰州地铁建设过程中红砂岩“豆腐块”、湿陷性黄土“海绵层”等难题,他又创新采用土仓二段改良渣土、灵活调整改良剂等技术,为西北盾构施工树立技术标杆。随着技术能力的提升,他历任盾构队副队长、队长、项目副总工程师等职,成为中铁二十一局盾构施工的一员“大将”,为西北复杂地层盾构施工奠定了实践基础。
破解地质天堑的创新密码
2018年,在西安地铁4号线施工期间,频繁的盾构机过暗挖、过车站暴露了传统盾体托架连接工艺的弊端,单日前移量不足30米。张培佳带领团队持续攻坚,从材料选型到结构改良,经过多方案优化,最终创造了单日79米的行业纪录,该案例至今仍是西安地铁的标杆。他用“把每个螺丝都拧到极致”的较真精神,改写了行业效率标准。
在成都地铁6号线施工中,张培佳迎来一场“极限挑战”,需带领团队下穿直径2.4米、关系百万人口供水的城市主供水管线。他连续十余天驻守现场,科学制定施工方案与应急预案,通过精准控制盾构参数,最终实现120米平行下穿零沉降,获建设单位表扬,成为盾构穿越高危管线的经典案例。
2022年,张培佳转战广州广花城际项目,迎接他的是华南地区首次采用的12.06米大直径土压平衡盾构机,以及国内超小净距1.14米的双线隧道施工难题。面对强风化炭质灰岩、溶洞发育区等“地质迷宫”,他带领团队从零开始,通过优化设计方案、增设分隔墙、引入新型管片连接件等创新措施,不仅降低了施工风险,更让项目成为国内大直径盾构施工的“创新样本”,推动新型技术走向行业推广。
匠心铸就的行业先锋
从兰州地铁1号线、2号线克服复杂地质按期完工,成为行业施工范本,到广州广花城际项目以技术创新破解大直径盾构与小净距隧道难题,张培佳参与的项目始终以“创新样本”的姿态走在前列。尤其是新型管片连接件的成功应用,有效降低管片错台、破损和渗漏水问题,为同类工程提供可复制的技术方案。
从“中国铁建青年岗位能手”到“甘肃省劳动模范”,从“盾构综合穿越技术”获中国铁建科学技术二等奖到成为中铁二十一局盾构施工核心技术骨干,一系列荣誉的背后,是张培佳对技术攻坚的执着。在技术攻坚的同时,张培佳始终不忘“传帮带”,他发起成立“盾构技术创新小组”,每两周组织技术沙龙,将自己总结的复杂地质盾构推进参数等经验毫无保留分享探讨,并多次主持专题培训。在他培养下,团队涌现出一批盾构技术负责人,打造出“学习型”班组。
“一个人能走多快看个人,一群人能走多远看传承。”张培佳说。看着年轻人在隧道里独当一面,比自己拿奖更有成就感。从大西北的黄土地到粤港澳的岩层深处,张培佳的盾构之路布满挑战,却也闪耀着创新的光芒。他始终坚守一线:“地下隧道是城市的‘血管’,我们的每一次掘进,都是在为城市输送生命力。”这位盾构先锋的话语,正如他眼中的盾构机,沉稳而坚定地驶向更深处的创新未来。